廣東省汕頭市,這個百載商埠的任何角落都是商鋪林立,任何時候都有商戰存在。在這里,服裝批發市場正悄悄拉開洗牌之戰,這塊商業蛋糕正以一種特殊方式吸引業界目光。汕頭服裝批發市場主要集結在廣場、中山路、汽車總站3個地方,且歷經十幾年發展,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。
汕頭服裝批發市場從海安市場起步,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改革開放初期,汕頭得益于靠近香港、澳門地區,時尚服裝信息比較靈通,汕頭設計生產出來的服裝以潮流、前衛聞名國內,于是,廣場(海安)服裝批發市場應運而生,且由此帶動了汕頭服裝批發市場的發展變化。
與此同時,中山路工商聯市場、布料市場也隨后興起。后來,工商聯市場因場地拆遷不再經營,汕頭汽車總站順勢而為,興辦服裝專業市場。從1993年創辦至今,車站服裝市場已經從原先的2層樓發展到現在的4層樓外加附樓,面積從600多平方米擴大到10000多平方米,擁有100多家商戶。而倚仗當年中山路布料市場的興旺,童裝批發市場也順勢成型,在幾十商家的集資興建下,粵東地區童裝批發市場應運而生,至今已經容納了100多家商戶,加上周邊的路邊鋪面,總的經營嬰童服的商家達到200多家。
十多年來,集結于廣場、中山路、汽車總站的三大專業市場幾經洗禮,已經有了各自明確的經營目標和定位,在汕頭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。
據汽車總站物業部經理陳森潮介紹說:“幾個服裝批發市場經過這么多年的經營,都已經有各自明確的定位,我們汽車總站以中低檔女裝為主,廣場服裝批發市場以男裝和中高檔女裝為主,而中山路則是以嬰童服為主。由于各自經營的內容有所差別,客戶群就不會類同,因而也不存在爭搶的局面。”原廣場海安市場的管理者陳澤偉也指出:“這幾個市場不可能產生爭搶客商的局面,有的只是互補的關系。”
“車站女裝”、“廣場男裝”、“中山路童裝”這已經是市場經過多年的優勝劣汰后形成的格局,也是商業圈內普遍的共識。這3個市場在尋求發展的同時,也立足于自身明確的定位做大做強,形成這樣的市場格局不是“三國之戰”,而是誰也吃不了誰的“三足鼎立”。